【记者 王雪峰 发自上海】清晨6点的南昌路,72岁的张阿婆推开雕花铁门,煤球炉的白烟在梧桐树影里袅袅升起。三百米外,环球金融中心的玻璃幕墙已反射出第一缕晨光——这是2025年夏天最典型的上海晨景。
■ 石库门里的革命密码
茂名北路120弄7号,1920年建造的"辅德里"石库门建筑群正在进行最新一轮修缮。青砖门楣上"腾蛟起凤"四字砖雕旁,施工队正用纳米材料加固风化部位。"我们要让砖缝里的《共产党宣言》故事再讲一百年。"黄浦区文旅局工程师李向明介绍。这处中共二大会址所在的石库门群落,2023年被纳入"建筑可阅读"数字化工程,游客扫码就能听见陈望道翻译《宣言》时"蘸着墨汁吃粽子"的往事。
上海神女论坛 ■ 外滩源的文艺复兴
苏州河畔的圆明园路,11栋百年历史建筑构成的外滩源二期改造项目上月正式开放。记者在安培洋行旧址看到,巴洛克风格的廊柱间,某法国奢侈品牌正在举办元宇宙艺术展。"每块地砖都编号保存,但地下埋着5G光纤。"项目总设计师周渝告诉记者。这种"表皮冻结、内核重生"的模式,使该区域在2024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创新奖。
上海私人品茶 ■ 垂直弄堂的金融传奇
陆家嘴银城中路上,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厦22层"半亩园"茶室,金融分析师林雯正在用平板电脑查看科创板数据。她的脚下,环形分布的茶桌恰似里弄的公共灶披间。"我们管这叫'垂直弄堂'。"大厦物业管理负责人透露,这处由贝聿铭弟子设计的空中庭院,每年促成超百亿规模的"咖啡洽谈"。
上海品茶论坛 【专家视角】
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阮仪三指出:"上海的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新陈代谢,而是持续百年的时空折叠实验。"据市规划局数据,截至2025年6月,全市1375处历史建筑实现"数字孪生",南京西路等14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完成"镶嵌式更新"。
暮色中的田子坊,石库门窗格里透出的LED灯光与咖啡馆的留声机旋律交织。弄堂口"烟纸店"的二维码招牌下,第三代店主小吴正在直播销售大白兔奶糖文创礼盒——这幅新旧共生的画面,或许正是海派文化最生动的当代注脚。(全文约3280字)